編輯│李安琪 記者│梁靖雯 攝影│梁靖雯 伍庭峯
「我們是否會繼續撐下去呀?」「是!」一把沙啞的聲音劃破了寂靜的長夜,一個男學生手持揚聲器,激勵佔領區的留守者堅守下去。
廿一歲的劉思揚雖然就讀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三年級,關心社會和時事,然而他並非社運常客,抗爭的經驗不多。而他身邊的一班戰友,都是普通大學生,多在中大崇基學院的活動上認識。大家當初相識時,只想到會一起通宵達旦籌辦活動和玩樂,偏沒想到會有一刻,大家竟通宵達旦在街頭抗命。
這個秋天,一群群佔領者,無數個漫漫長夜,就在他們意料之外,成就了這場佔領運動的狂潮。
會考高材生 當初只想入醫科
劉思揚中學時代過的是放學後打籃球、去補習的平凡生活,不特別關心時事。會考二十八分的他,入讀預科書院後一心考入醫科。然而認識了鄰班的文科同學,與他一起看書和討論時事,成了他人生的轉捩點。最終改變了他讀醫的心志,成功入讀中大政政系,成為理科班內不是升讀醫科或牙醫的僅有二人。
與學生會想法不同 投入崇基學院活動
中大學生會素來是熱衷社運和關心政治的學生的舞台。然而,初入中大時,劉思揚參加過數個活動後,便覺得校內有不少同學不問政事,學生會未能打入他們的圈子裡,所以最後選擇參加宿舍的宿生會。
宿生會一直被認為只顧玩樂,為了籌辦院慶、體育比賽或迎新營等活動,經常不上課,生活日夜顛倒,更遑論關心社會。不過,劉思揚透過在宿舍舉辦電影分享會,組義工團隊探訪露宿者,在迎新營與新生分享關心社會的理想,既在學院和其他宿舍裡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,也漸漸改變了部分政治冷感的同學的想法。
崇摺行動 突然多了一群戰友
劉思揚在今年年五月決定簽佔中意向書,預備自己上前抗爭。然而他沒想到,最後竟然有一班戰友與他一起斷斷續續留守了十多廿天。他們為數十多人,是「崇摺行動」的成員,所謂「崇摺行動」本來只是一個予人談天論政的平台,絕非衝上前線抗爭的組織,而且建立得很隨意。「崇摺」來自「崇基摺學系」,是「崇基哲學系」的諧音。(「摺」一詞在大學裡有孤立自己在一角,不加入大伙兒的意思),自嘲是一群瑟縮在校園一角的學生,圍在一起談天論政。
大專罷課期間的某一晚,劉思揚與一名同屬崇基學院,並在籌辦學院活動時認識的一位哲學系同學,茶餘飯後談起時局。他們意識到罷課是一個好機會,讓他們在崇基同學間,以日常大學生住宿舍經常做的「酒聚夜話」(即晚上飲酒談天)作包裝,利用大家的人脈關係,招聚一班同學,由最基本的哲學和學術上的層面探討「民主」、「自由」等理念,希望建立一個開放的平台,讓所有有興趣論政或聽別人論政的同學參加,豐富大家思考,為未來民主的長久戰打下根基。
在罷課那個星期,他們在校內舉行了首場「夜話」,由劉思揚和那位哲學系朋友帶領討論,大約有三十多人參加,以崇基同學為主,一直由晚上十一時談到凌晨二時,意猶未盡,便交換了社交網站戶口,打算日後再約出來談天論政。然而大家仍未知道,不足廿四小時後,香港社會就捲起了一場公民覺醒的海嘯。